# 杂想(一)
# 其一
最近一周一直在读汪曾祺先生所著的散文集《八仙》。这样说也许有误,毕竟我也不清楚是不是后人整合汪曾祺先生各篇散文,其中有一文《八仙》,最终取其名而冠书名《八仙》。
今日拜读完毕,仔细回想书中内容,大多忘记。私想用 “囫囵吞枣” 来形容,实乃当之无愧。果然读书不做笔记,不勤加思考还是不行滴。但今天所写并不是用来批判自己读书习惯的,而是来谈一谈自己从书中获取的感悟。
初读汪先生的散文,我的第一感受是 “柔”。柔分两面,其一文 “柔”,先生散文写民俗、写出游、写吃食等,没有多么艳美华丽的辞藻却如此引人入胜,平淡但不平凡;其二是人 “柔”,从泰山片石、写字和葵・薤三篇中尤其感受得到汪先生的淳朴温润,也能体会到其对后辈的关怀与期望。
其中最喜欢的一篇是《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》。虽然我是理科生出身,到现在学了快五年的计算机,但我觉得现在大学把文理工分的太死了,文学素养对于理科工科学生也是必须的。以我的拙见来看,我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太强了,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利益、为了赚钱、为了找工作等等,很少有纯粹得为了兴趣而学习(即便这个兴趣并不会给你的物质生活带来什么改善)。言归正传,来谈一谈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。这篇文章的中心可以用四个词概括:语言的内容性、文化性、暗示性和流动性。汪先生在这简短的一篇文章中旁征博引,用生动易懂的例子,给我们解读了中国文学语言内涵。其中一些观点让我深感赞同:“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,它和思想同时存在。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,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。”;“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,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。语言像树,树干枝叶,汁液流转,一枝动,百枝摇”。就像是有人评价汪曾琪先生作品,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,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。读完《八仙》这本书,再结合这篇文章细细品鉴,真的回味无穷。
# 其二
0116 雪记
为什么会起名雪记呢?因为是在西安一月份的一个雪天写下的,故名雪记。这场雪从 19 年至今,是我在西安所见最大的一场雪,没有之一。这一天总结来说就两件事 — 堆雪人与火锅。我虽然身为北方人,但记忆中并没有堆过几个雪人。从我记事以来,印象最深的一个雪人是小时候在平房的家中爸爸堆得。所以这次堆雪人也算是人生中的一个次重要时刻吧。下午五点多,和室友堆完雪人后衣服头发都湿了,回去洗个澡然后骑车去吃火锅,真的巴适巴适。
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太久了,还是悲情故事看多了。每当下雪的时候都会想起一首诗:忽有故人心上过,回首山河已是秋。有朝一日同沐雪,此生也算共白头。
# 其三
抱怨贴 & 发泄贴
我 TMD 何德何能?我一个什么都没学,仅仅是个研一的人,为什么要在年前,快放假的时候,自己一个人去出差!?所有问题都要我自己一个人解决??所有代码都要我一个人写,要求是越来越多,WTMLGB 的。我上辈子干啥了,造孽啊!而且最后代码没解决,任务用 PS 解决的,所以这个活年前干不完年后也要继续干,我 TM 吐了。真的不想干了,是不是 RZ 啊?找我一个研一的干啥?又不是我的项目,关我屁事啊?是不是有什么大病哪?不是教研室里那么多博士,找我一个研一的干吊啊?我去他妈的,纯纯脑残!用一个词评价自己就是 “畜生”,当牛马一样使唤。
研究生,生是畜生的生。真的牛马都不如,为啥不出去工作呢?为啥当初读这个比研啊?上个班还能有工资拿,读这个比研挣着卖白菜的钱,操着卖白粉的心,何必呢。
以前读《围城》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,现在理性想一下,就是这样,不只是婚姻,人生也是 “城内的人想出来,城外的人想进去”。二月份有时间再读一遍围城吧。